2024-07-05 09:10:43
本月19日,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將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迎接觀眾。
6月17日,寧波日報“藍色脈動——中華海洋文明探源”采訪組走進上海博物館采訪館長褚曉波時,788件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古埃及文物正在一樓大堂開箱。
“在上海,視野就得是全球的!”這位曾在寧波工作十多年、又在上海工作了12年的“新上海人”感慨。
自信的背后,開放、大氣的上海氣質,流淌而出。而這氣質,恰恰是海洋文化的潛移默化——地處長江入???,位居中國海岸線的南北中心點,面對浩瀚太平洋,上海的海洋氣質與生俱來。
“列竹于海澨曰‘滬’”,唐代詩人陸龜蒙的《漁具詩》序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上海的前世就是離海不遠的一個小漁村。
“大約6000年前,海水東退,上海的西部逐漸變得適合人類居住,一群古人類在當時離大海不遠的崧澤建立了上海地區第一個遠古村落?!痹诰嚯x外灘30多公里的青浦區崧澤遺址內,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黃翔介紹,這里陸續發掘出了“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稻”等重要遺存。
從崧澤起步,一路向東。6000年的上海歷史,就是一部港口發展史。
在同樣位于青浦的青龍鎮遺址,考古工作者已發掘出土6000多件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窯口的瓷器。其中,大量瓷器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發現的瓷器非常相似,這說明當時許多瓷器產品運到青龍鎮后,進而轉口外運,主要銷往高麗與日本。此時的上海,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港口。
“青浦青龍鎮遺址將上海地區以水興市、以港興市的歷史推到了唐代,在宋代達到高峰?!鄙虾2┪镳^副館長、研究員陳杰告訴記者。
而位于上海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內的“長江口二號”古船,見證了上海在開埠后再次成為“人煙浩穰,海舶輻輳”的大港。
“1843年的開埠通商,使上海率先與近代文明結合,由農耕文明時代的邊緣成為工商文明時代的中心,由向內的‘陸主海從’發展模式轉變為向外的‘海陸聯動’發展模式,這是海洋文明的一種表現?!鄙虾:J麓髮W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時平教授說。
近200年間,上海一直站在中國對話世界的最前沿。
當改革開放的風雷激蕩中國大地,上海仍勇立潮頭——1990年,中央選擇在上海浦東設立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掀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等一系列“全國第一”;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開放、自信的中國;上海世博會閉幕僅3年后,上海自貿區成立,推動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2019年,上海設立臨港新片區,成為中國對標世界最高標準貿易規則的“試驗田”。
作為自貿區改革尖兵,臨港新片區不斷“試制度、探新路、測壓力”,“已形成突破型制度創新案例103個,其中全國首創案例48個?!鄙虾ER港管委會制度處四級調研員林鶴言語間自信滿滿。
依海而生,因海而興?!伴_放,是上海的鮮明標志。當下,上海浦東新區正全力以赴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辱使命?!比珖f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告訴記者。
上海何以能一直領風氣之先?除了區位優勢外,還有深深刻在上海這座城市靈魂深處的文化基因,“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兼收并蓄、不斷創新?!敝軡h民表示,開放與包容是打造全球海洋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上海得益于江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滋養、融合和共生。
東海之濱、杭州灣外?!L江和東海交匯處,來自全球各地的遠洋貨輪在碼頭靠岸停泊,一排排橋吊高效作業……洋山港猶如一艘揚帆起航的巨輪,一往無前,駛向寬闊浩渺的太平洋。
上海,曾被外國學者稱為解讀現代中國的“一把鑰匙”,堪稱中國活力最生動的實踐寫照。如今,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正不斷書寫“從上海走向海上”的中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