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3 12:02:53
12月2日,“臺嶠古風清”——浙東唐詩之路與臺州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臨海市博物館開幕。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臺州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們,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對浙東唐詩之路與臺州區域文化,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臺州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和樞紐所在。在唐代,300多位詩人從中原而來,沿著曹娥江、剡溪一路游歷,最終抵達了他們心目中的仙山佛國——天臺山。這過程中,他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作,其中,有一千余首與臺州相關。如張九齡的“鬼谷還成道,天臺去學仙”,李白的“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等。
浙東唐詩之路沿線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僅臺州境內,就有國清寺、臺州府城墻等10處國家級文保單位、79處省級文保單位,這是一筆巨大的文旅財富。
現場,學者們分別作了發言。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通過連線,講述了從“游歷”的角度去理解浙東唐詩之路,這種游歷,極大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沙埠窯工作站站長謝西營認為,浙東唐詩之路不光是一條文化路線,更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越窯為代表的浙東瓷業,頻繁出現于唐詩中,既體現了越窯器物在當時的風靡程度,也可看出詩歌對宣傳越窯器物流行的促進作用。
臺州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蔡文富表示,天臺山文化與詩路文化緊密相連,以包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加以整理、分析、研究,打開這個“窮山海之壤富,盡人神之壯麗”的文化寶庫,不斷煥發臺州歷史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需要當下的人們做出不懈努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入落實《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擦亮了一批詩路珍珠,打造了一批詩路精品路線,孵化了一批詩路文化創意產品,詩路文化帶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