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23:19:54
具體個案:
不用抵押、無需擔保,近日,在溫州華東農貿市場內經營中藥材生意的林先生,單單憑借日常收單信息和良好的經營情況,就從工商銀行溫州分行申請到一筆30萬元的銀聯版商戶貸,順利為經營續上資金鏈。
得益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以信用換“真金白銀”,在溫州正越發平常。
針對小微企業、三農企業存在的抵質押物不足等融資堵點,我市深挖信用價值,全力探索“無抵押貸款”試點,創新推廣“授托貸、誠信貸、權益貸、批量貸”融資模式,推出了包括“信易貸”、農民(小微)資產授托、“政采貸”、“整園授信、入園即貸”、企業首貸制度等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和服務,將各類非傳統抵質押物的“沉睡資產”“權益資產”轉化為“信貸資產”,以金融活水灌溉實體經濟,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少探索與創新還開全國之先河。
據統計,目前,我市已有33家金融機構推出5大類66款純信用貸款產品,累計發放貸款836億元,受益小微企業達15.85萬戶。截至6月底,全市企業實現“無抵押貸款”4826億元,占全部企業貸款的54.58%,比2019年末提高5.5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我市探索用好政府增信機制,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目前已形成市縣協同一體發展、服務覆蓋全市、業務規模超200億元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業務規模、增速、擔保放大倍數均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從過去的傳統信用、民間信用,到如今持續推進建設的現代信用體系,我市金融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全市銀行貸款不良率從最高時的4.69%,下降到今年6月底的0.62%。
搭平臺 海量數據讓信用“顯現”
信用無形,但信用有價。
與原先更多停留在思想層面的誠信引導和誠信宣傳不同,現代信用制度建設十分注重信用信息的創新應用。而要讓無形的信用“變現”,前提是讓無形的信用“顯現”。
如何“顯現”?溫州以“數據”破題。
早在2016年,我市就全面啟動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平臺采用“4+5+6”總體思路,圍繞采信、管信、評信、用信4個環節;精準服務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政府機關、事業單位5類主體;打造出信用數據歸集體系、信用信息管理體系、聯合獎懲應用體系、信用報告體系、信用評價體系、行業應用體系6大體系。
2017年12月,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終驗,并正式上線試運行。目前,該平臺已歸集市、縣兩級650余個數源單位,超20.17億條信用信息,為全市34.3萬家企業法人、1.4萬家其他法人、79.2萬家個體工商戶以及831萬戶籍人口建立了信用檔案,有效破除縣區間、行業間信用數據區域壁壘,實現全市范圍內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也因此成為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系統。
平臺通過“信用溫州”公眾號、浙里辦“信用溫州”專區和“信用溫州”網站等渠道,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社會公眾提供信用查詢、信用修復、信用評價、信用報告等服務。據統計,截至目前,“信用溫州”訪問量已達2.399億次,累計為社會各界提供信用信息服務2930.93萬次。
為深化全國守信激勵創新試點工作,我市還于2019年推出個人誠信分——“甌江分”,圍繞個人公共信用信息分類管理、誠信積分管理機制等開展探索。